健康地饭后散步
每天散步多少公里合适呢?
最新研究表明,每天坚持行走1英里(约1.6公里),在20分钟内走完,对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肠癌的治疗都有明显益处,最高可降50%死亡风险。
事实上,多项最新国际研究明确指出,走路可增强免疫力,改善内分泌,调节激素水平,在防癌、抗癌方面功效突出。

说起散步,人们最喜欢在饭后时间,因为那个时间段悠闲自在,这时候散步还有助消化,也有益身心健康。
那么,饭后散步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?
1、餐后应先休息再散步
餐后胃部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,这个时候不宜立刻进行运动。饭后休息20—30分钟后再开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作用。体弱、年迈的人可以少走一些,避免感觉劳累,增加心脏的负担;平时缺乏运动、体重超标、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的人则适合多走一些。
2、餐后不宜进行高要求的运动
餐后胃部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,血液主要集中于胃部。餐后即刻散步运动的话,血液还会分散给躯干、四肢活动,容易造成大脑缺氧现象,注意力难以集中,反应速度减慢,灵活性下降。此时不适合做一些对灵敏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活动,比如驾驶等。

3、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饭后散步,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就不适合散步。
4、速度,不是可快可慢
散步已被证实能使多种疾病的患病危险明显降低。从容随意的散步对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近乎无济于事,只有快走才能降低发病危险35%-40%。何谓快走?每分钟应步行90-120米,或1小时走6000步。

5、散步,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
在注意每次散步的时间和速度的同时,还应注意每周散步的次数。只有坚持每周不少于4次的散步才更有益处。就对血脂的影响来说,每周散步4次以上,每天走近万步的人,比每周只走3次以下、每次走不足2000步的人所含的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要高10%。

不同人群正确的散步姿势是什么
1、冠心病患者:缓步慢行
冠心病患者散步步速不宜过快,以免诱发心绞痛。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,每日2~3次,每次半小时,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,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,并减轻血管硬化。
2、糖尿病患者:摆臂甩腿挺起胸
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,挺胸摆臂。用力甩腿,最好在餐后进行,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。每次行走半小时或小时为宜。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,应该避开胰岛素作用的时间,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。行走一般选择在餐后半小时,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。
3、体弱者:甩开胳膊,大步跨
体弱者要达到锻炼的目的,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,走的太慢达不到强身健体目的,只有步子大,胳膊甩开,全身活动,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。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和饭后进行,每日2~3次,每次半小时以上。
4、肥胖者:长距离疾步走
5、重心前倾更有益
散步者应采用将腰部重心置于所踏出的脚步上的方式来步行,走路时积极使用全身的肌肉。这种“赶路”式的散步,因其重心前移使用全身肌肉,便减轻了腰部肌肉的紧张,因而有利于缓解腰痛和肩背痛。还因为这种步态使臀部和大腿内侧肌肉增加了3倍的力量,而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。